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拇指作家马慧娟边码字边放牛(2)

来源:作家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05: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字为媒,把家乡推介出去 2014年春的一天,马慧娟吃过早饭离身,难道那里面有啥稀奇古怪的东西,把你的魂勾走了?”张大姐和马慧娟关系很要好,她

以字为媒,把家乡推介出去

2014年春的一天,马慧娟吃过早饭离身,难道那里面有啥稀奇古怪的东西,把你的魂勾走了?”张大姐和马慧娟关系很要好,她便跟张姐说了自己写文章的事。张姐听后不可置信:“你一个放牛的妇女也能写文章,而且还有人看?”马慧娟指着手机说:“在这上面天南海北的人都能聚在一起聊天,我写的东西别人能看到,别人写的我也能看到。”“那写了能干吗?能来钱吗?有这时间还不如去拔草,多拔草庄稼地还能长得好点,来年也多收点粮食。”

回到家里,马慧娟一直在想白天和张大姐的对话,越琢磨她就越想要去改变她们固有的观念。老咸见她翻来覆去不睡觉,索性把灯打开:“这大半夜的,你怎么不睡觉?”“我在想,什么办法能让村里更多的人去读书,去提升自己。”“提升啥,她们可都是农民出身,每天想着粮食怎么收多点就好了。”“那当然不行了,一个地方想要进步,想要走出去,思想是要有所改变的,思想改变的前提是读书。”“好了,你也别想了,你觉得让一个只会种田的农妇跟着你看书,现实吗?”听到丈夫这么说,马慧娟没有说话,轻轻地叹了口气。

即使村民不认可,但马慧娟丝毫未受影响,她的文章越写越好。2014年,马慧娟的一篇散文刊登在了《黄河文学》上,那是她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获得了930元的稿费。拿着这钱,丈夫惊呆了,他不敢相信妻子在手机上瞎捣鼓,竟然还能捣鼓出钱来。马慧娟把钱放到丈夫手里:“钱都给你了,还能有假。”丈夫喜不自禁:“钱不是最重要的,主要是你给咱家争脸了。”

马慧娟的文章发表了,这个消息让整个村子都热闹起来,村民们涌进了她家里,说啥的都有,说她以后要挣大钱,要去城里,要当作家等等。可第二天,马慧娟依然下她的地,放她的牛,就跟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马慧娟热爱她的家乡,热爱这片土地,正因为如此,她特别想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别人。她想着,以后自己要多写一点关于家乡的东西,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这里有香甜的枣,有成群的牛羊,有大片的草地,也有风沙过后,一望无际的尘土。

2015年,马慧娟开始在网上陆续创作她的“红寺堡系列”,文章写的全都是红寺堡的风土人情、美景以及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和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经马慧娟的手,被越来越多人知道。而马慧娟的废寝忘食终于得到回报,两年时间,马慧娟写出十几万字,发表了散文集《溪风絮语》。

希望在泥土里,文化植根在每个人心中

不断地写作耕耘,让马慧娟收获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精神的满足和他人的认可,也让外界的更多人了解到马慧娟的事迹。2016年6月,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栏目邀请马慧娟去参加节目。在这个舞台上,马慧娟用她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西北村妇的小梦想,她将自己的经历和家乡,说给全国的观众朋友听,希望大家能知道,在西北有一个地方叫红寺堡,那里有着震撼人心的美,黝黑的老乡们朴实热情,欢迎大家去作客。

从北京回去后,马慧娟成了村里的名人,大家常围着她,听她聊外面的一切。马慧娟很开心,在她看来,乡亲们对于外边的渴望就是对文化的渴望。也正是经过了这次的演讲,马慧娟不仅坚定了自己对于文字的喜爱和坚持,更坚定了她要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决心。

2017年,马慧娟被聘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期间,为了让更多人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她还组织举行了首届农民阅读节,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

马慧娟不止一次想着,如果能够将乡镇的文化建设推广出去,让乡亲们都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那该有多好哇。皇天不负有心人,今年的两会在地方选举人大代表时,马慧娟因其在当地巨大的影响力而被邀请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北京参加会议。这一次,马慧娟带着她的“独特使命”再次来到了北京。

2018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如期举行。在两会中,马慧娟向全国观众推介了她的家乡——红寺堡镇。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提出“让文化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的理念,一番慷慨激昂的发言令所有人动容。两会结束后,马慧娟马不停蹄地回到家乡,将自己在两会中的所学所看分享给村民,让乡亲们接近文化,在文化中寻找自我价值,让文化在乡村生根发芽。为此,她开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没有巧妙的推广手段,但书社一开社就吸引了22名社员加入。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qikandaodu/2021/0402/1031.html



上一篇:高校图书馆对热门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与探究
下一篇:表现城市生活想象未来生活

作家天地投稿 | 作家天地编辑部| 作家天地版面费 | 作家天地论文发表 | 作家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作家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