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天人合一视域下的茶道哲学评李萍天地融入一茶

来源:作家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3 05: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予人生无限的启迪。茶道不单是一种程序化的仪式,在长时期由儒家文化占据主流的中国社会,中华茶道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色彩。如李萍教授在《

中华茶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给予人生无限的启迪。茶道不单是一种程序化的仪式,在长时期由儒家文化占据主流的中国社会,中华茶道明显带有儒家的思想色彩。如李萍教授在《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中指明:中华茶道所包含的尊重生命、精行俭德、顺从自然等思想与儒学提倡的尽心、知性、知天存在高度的契合。之所以称之为茶道,因为它不再是物质层面的茶、茶叶或喝茶等行为,而是围绕茶或者饮茶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层面的存在。正因为茶人的存在,茶不再只具有自然属性,人赋予茶更多的文化属性和精神价值。如《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中所言:本来只是自然之物的茶,在与人相遇之后,就进入了人的意义世界,为人所感知、经验、体悟,变成了一种文化存在。

茶和人都是天地之大德——生生的体现,都是集天地之精华而成,茶因人进入意义世界,人借助茶从而与天地沟通,即“天地——茶——人”的沟通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天人合一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天人相通,一种是天人相类。本文从天人相通层面即人借助茶得以与天地相通的意义上谈论天人合一。

1 天地与茶:集天地之精华

“天地”范畴既是儒学的根本,也是中华茶道的关键。关于“天地”范畴,通常蕴含双重含义,其一是外在的对象化的天地,是万物得以生存的基础,是各类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其二是境界化的天地,是人的精神修养希望达到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此双重含义在李萍教授的《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中均有谈及,境界化的天地是许多茶人毕生的追求。“天地”范畴作为沟通中华茶道与儒学的桥梁,是阅读《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一书始终绕不过去的关键概念。

儒家对天地始终持感恩的态度,感恩天地孕育万物的大德,如《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1]297,“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1]310《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夫妇,然后有父子”[1]335。没有天地,便没有万物,何谈人呢?因此“天地”范畴在传统儒学中居至高地位,天地所承载的大德——“生生之理”应当被人所继承,由此儒家所提倡的仁爱之说便有了理论基础。人应当效仿天地之德,应主动学习美好的德行,仁爱万物。如孟子所言: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168(《尽心章句上》)。仁爱万物中最关键的便是爱人,首先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进而推广到爱他人,甚至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也要去爱,同时也要有爱万物的心态,不断推己及人,由此儒家的经典训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处事哲理历经时间的考验,在如今社会仍然值得继续学习和推广。

就中华茶道而言,“天地”范畴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就茶本身而言,茶是采茶树新长出来的嫩芽或叶作为原料制作而成,而茶树的生长离不开天地的滋养。就茶树的生长环境而言,茶树的生长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要求严苛,茶树作为喜温植物,要求全年尤其是生长期有着较高温度,此外,茶树喜欢高湿的环境,并不是任意地区都适合茶树的生长,正是因其对温度和湿度的特殊要求,使得茶树的种植往往集中在特定地区。

就茶的制作工序来看,从原材料到茶的成品完成,历经多道工序,如采摘、晾青、发酵、杀青、揉捻、陈放、干燥等环节,每一程序都离不开自然的赋予。就冲泡茶叶的茶具而言,茶具的原材料取自天地,茶具的制作离不开自然环境和人为努力,而从茶树到茶叶乃至茶具、茶汤,每一步骤都离不开天地的赋予。正如《天地融入一茶汤》中所言:茶长于天地之间,茶天地精华,冲泡茶叶的茶具也是天造地设之作,一杯完美的茶汤也得益于天时地利。

总之,茶作为“天地”的产物,而天地“不言”,借助茶给予人世以启迪。无论是茶或者人,都是天地大德的体现,都得益于天地的赋予,这为人通过茶实现与天地相通提供了前提条件。

2 茶人与茶:茶因人进入意义世界

中华茶道关注从茶树到茶汤的每一环节,从采摘茶叶到制作茶具、品味茶汤,每一环节都不容忽视,而其中最重要的,感悟天地精髓的茶人才是真正的茶道主体。从饮茶、品茗上升到茶道,也是人理论化、系统化的结果。何谓茶道?据庄晚芳教授在《中国茶史散论》中提出,“茶道就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3]茶道确实对人有启迪和教育意义,比如通过饮茶前的种种规则和仪式,人们便可知道美好的事物得来不易,而且坚持规则有助于通向美好的事物。学者对茶道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关于茶道的概念是开放的,但对茶道的核心把握是基本一致的:其一,饮茶作为生活仪式能够给人带来审美体验;其二,饮茶能够使人从品茗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教育意义。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qikandaodu/2021/0413/1085.html



上一篇:论中庸的世界结构
下一篇:专题南湖作家沙龙第五期

作家天地投稿 | 作家天地编辑部| 作家天地版面费 | 作家天地论文发表 | 作家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作家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