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天人合一视域下的茶道哲学评李萍天地融入一茶(5)

来源:作家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3 05: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正是人与茶的互动,茶得以进入与人相关的意义世界,品茶人不仅可以以茶会友,也能以茶为友,享受品茗的乐趣。当人们以茶会友时,饮茶不仅增进了人

正是人与茶的互动,茶得以进入与人相关的意义世界,品茶人不仅可以以茶会友,也能以茶为友,享受品茗的乐趣。当人们以茶会友时,饮茶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使其成为会见文人雅客不可缺少的环节。可知,人使茶成了社交过程中不可缺少之物。即使是自己独处时,品茗也是极高的享受,以茶为友,尊重它,以超然的心情欣赏它,使人远离喧嚣,享受难得的静谧与雅致。以茶为友不是将茶当作外在于己的单纯评价对象,而是把茶当作自己的朋友,所谓品茗就是转换自己的态度,将茶当作艺术品乃至独立的“个体”,以鉴赏的态度与茶“交往”,才能发现品茗的乐趣。通过人与茶的互动,茶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进入人的意义世界,更多的丰富了茶的文化属性和精神价值,与此同时,人也通过各类茶事活动,从中领悟到人生真谛以及处世之道。

3 天地茶人的融通: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如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天性一贯,性不外心,二是天人相类,如董仲舒的“人副天数”。[4]本文所言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第一层意思,即天人相通意义上的中华茶道。茶可以作为沟通天地与人的桥梁,人作为天地之间最有灵性的存在,人能够以茶为媒介与天地相通,感悟天地的大德,感恩天地的无私给予,体悟茶道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1 “人”与“天地”

《天地融入一茶汤》一书系统而深入的介绍了中华茶道与儒学精神的相通,李萍教授从“品茶养心”“事茶致知”“修茶明德”“援茶正伦”“茶通天地”等方面展开此书,将儒学精神与人们的日常人伦生活巧妙结合,深入剖析大益八式背后的儒学内涵,以“天地”概念为核心贯穿中华茶道与儒学精神。除了天地概念,“人”这一概念同样是支撑中华茶道和儒学精神的基础概念。

就儒学而言,传统儒家哲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是以服务人、教化人为宗旨的,就“仁”和“礼”作为儒家的两大基础概念而言,孔子以爱人来定义“仁”这一核心概念,如“仁者,爱人”,而礼更是用以规范人际关系的准则,可见,“仁”和“礼”都是指向人,儒家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教化之学。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之说,虽然是强调民众的力量,但也反映了儒家对“人”的重视。

就中华茶道而言,没有品茶人就不成其为茶道,茶道不是教人学习各类茶艺,而是教会人如何品茗、以鉴赏的心态对待饮茶,充分领悟饮茶的乐趣,从饮茶中领悟人生真谛以及处事之道。中华茶道同样是以人为核心,引导人从饮茶中感悟人生哲理。可见,“人”这一核心概念同样沟通起中华茶道与儒家思想,使之实现共通与融合。

人居天地之中,是“得其秀而最灵”者,如何使人与天地相通?茶提供了沟通天地与人的一个桥梁,可以说人和茶都是取自天地,受天地的孕育和滋养,而茶因人进入意义世界,人通过饮茶、品茗更加知晓天地之大德,通晓天地对人的教诲,即“天地—茶—人”的沟通模式。

3.2 茶通天地

茶为何能够成为沟通天地与人的一座桥梁呢?一方面是因为天地“不言”,如《论语》所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天地是以无声而有形的方式默默滋养万物,天地不是靠语言,而是靠滋养万物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存在,万物的生长归功于天地。既然天地“不言”,人更需要去细心感受天地的无私给予,而茶作为天地滋养的万物之一,更需人细心品味。人透过茶,感悟天地希望人们从茶中了解的人生真谛。可以说,茶承载着天地对人的“言语”,人透过茶,了解了天地的德性。

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华茶道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其蕴含的丰富哲理值得人细细品味,有助于帮助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是不少古今名士毕生的追求。中华茶道不仅仅是关于饮茶、品茗的技巧,更多的是从饮茶、品茗中得到的关于人生的启迪与思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中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中华茶道更具包容性,不仅受到主流儒家文化的影响,据李萍教授所言“中华茶道也同时接受了道教、佛教的熏陶,严格来说是儒释道合流而生的综合文化体。”[6]正因中华茶道的博大精深,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主动学习茶道,推广茶道,以茶为媒介实现天地与人的融通。

总之,学习茶道使人受益无穷,不仅能获得关于饮茶、品茗等一系列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审美感受能力,最重要的是使人沟通天地。通过一系列的茶事活动,品茶人不仅能熟悉饮茶的规则,增强对规则的敬畏感,也能愉悦身心、增强对美感的鉴赏能力。饮茶使人更加关注内心修养,无论是饮茶中的净心养性还是饮茶后的愉悦澄明,都使饮茶人从世俗的喧嚣中得以解脱,内心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qikandaodu/2021/0413/1085.html



上一篇:论中庸的世界结构
下一篇:专题南湖作家沙龙第五期

作家天地投稿 | 作家天地编辑部| 作家天地版面费 | 作家天地论文发表 | 作家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作家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