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冯骥才的文人画(3)

来源:作家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17 16: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安:鸟和船也常常可以在你的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何在? 冯:它们在画中的位置也是我在画中的位置。是我的代替物。 安:为什么你的鸟往往只是一个

安:鸟和船也常常可以在你的画中找到,它们的意义何在?

冯:它们在画中的位置也是我在画中的位置。是我的代替物。

安:为什么你的鸟往往只是一个黑影?这在别人的画中很少见到,为什么呢?

冯:鸟画具体了,容易给人印象是花鸟画。其实我们在大自然中看到的鸟,就是一个灵动的跳来跳去的影子。尤其逆光的时候,鸟的影子很黑,极美,像生命的精灵。

安:说到光,似乎你对光有特别的情感。

冯:情感两个字说得很准。我醉心于光。阳光给万物以生命,万物在光线中最有生气也最美丽。

安:为此,你画了一张《照透生命》。

冯:是的。

安:你明显地偏爱逆光和夕照。为什么?

冯:逆光中,事物的一多半变得模糊,光影重重,有种生命的神秘美。在各种光线的照射中,只有逆光有这种美,它使万物顷刻里变得超凡脱俗。至于夕照,我很迷恋。我刚写过一篇散文叫《夕阳透入书房》,请你有时间看看。

安:古人很少描写光。

冯:东晋顾恺之的《画云台上记》开始第一句就是“山有面则背向有影,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表明那时已注重光影的表现。但在唐宋绘画中却找不到描写光的画面。中国画最多只表现四季和日月晨昏,没有更具体的时间性,从来不注重光的表现,也没有表现光的技法。我见过金农的一幅立轴《月华图》,画上当空一月,周围的月光只是些淡墨的四射的线条,很笨拙。

安:你怎么表现光?

冯:利用白纸,这我刚才说了。就是运用中国画“空白”的原理,把白纸作为光线。

安:这是一种很新的手法。

冯:我用白纸表现光,主要是两个地方。一是在树的缝隙里留出空白,以表现林中的光明,使其有空间感。一是直接用白纸作为阳光。

安:在《照透生命》中,这种用白纸来表现光线的效果很强烈,刚才你也说到在《树后边是太阳》中,那布满长长的树影的大片雪地,也是利用纸的白,这是你的一个创造的。

冯:只能说明中国画的笔墨有巨大潜质有待我们去发掘。

安:谈到笔墨,我想问你,为什么你坚持以墨为主色,你如何处理墨与色彩的关系?

冯:墨在中国画中不只是黑色,是一种语言。就像黑白照片,一样能够表现色彩缤纷的世界。如果失去墨,就没有中国画。在水墨唱主调的中国画中,色彩运用的原理是看它能不能与墨产生关系——无论是与墨谐调,还是与墨对比。只要能够与水墨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便都能入画。古代画家的浅绛山水,就是拿花青和赭石与墨谐调,为此还把赫石与墨调合为赫墨,把花青与墨调合与螺青,设法使色彩与墨融为一体。

安:你拒绝哪种颜色?

冯:金色和银色。

安:现在我们从你的画面跳出来,谈几个作画过程中的一些话题。听说你的一些画与音乐有关。比如《小溪的谐奏》、《古诺小夜曲》、《F 调旋律》、《船歌》等等。是音乐诱使你生发出这些画面,还是你作画时一直伴随着这些音乐?

冯:我作画时多半是听着音乐。我写散文时也如此。我要找一些与写作或画画情境相近的音乐,一边听,一边或写或画。我让音乐帮我确定这种心境。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使初衷走调或迷失。此外,我确实也有一些画面是被音乐唤起的。比如《小溪的谐奏》,是克莱德曼的一支钢琴曲使我感觉像一条清溪由远到近冰凉地从心上流过。

安:你受摄影影响吗?

冯:我非常爱摄影。最近一个出版社约我编一本摄影集。

安:你喜欢听哪些音乐,古典的、现代的、中国民族的、流行的?

冯:最常听的是西方古典的,经典的。

安:那天那位意大利的文化参赞说,看你的画能感受你很浪漫,你是否很浪漫?

冯:所有艺术家的精神都是越矩的、浪漫的。但这种浪漫不是人为的,而是一种天性。

安:如果你作画时心中先有一个幻象,落笔后想象的画面发生变化怎么办?

雪村 2008 年尺寸:44cm×52cm

华灯初上 2014 年尺寸:54cm×78cm

冯:下笔前的幻想只是一种感觉,并不具体,朦朦胧胧,飘忽不定,一旦落在画面上,就会发觉它是另一个样子,这种情况常有。再说,作画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变化,不断地出现意外。但是不管画面怎么变,只要心性还在就可以了。这个道理郑板桥也讲过。当他说到作画时常常感到“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这时,他提出两个关键词即“意在笔先”和“法外化机”。只要“意在”,即心性在,完全可以随机而变,随意挥洒。这正是文人画的特征。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qikandaodu/2020/1217/675.html



上一篇:杰出公民
下一篇:“红色经典”插图设计对现代书籍装帧新启示<

作家天地投稿 | 作家天地编辑部| 作家天地版面费 | 作家天地论文发表 | 作家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作家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