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主体视角观照下的《师说》阅读新解

来源:作家天地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8 17:3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概念界定:何谓主体视角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不再简单强调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手法和风格及作家对作品不断修改所形成的文本档案史,而是注重文本所暴露的作家被压抑的无

一、概念界定:何谓主体视角

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不再简单强调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手法和风格及作家对作品不断修改所形成的文本档案史,而是注重文本所暴露的作家被压抑的无意识,及其对社会、权力压抑的反抗颠覆和创造出的具有解构意义的新叙事。新历史主义的文化诗学虽极具现代性,但从中可看到其非常重视对言说主体的主体性研究。

主体视角即是在文本解读中不仅要分析文本本身,还应从言说主体的视角观照文本。对古代文学来说,我们在解读古代文学文本时,应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有意识,甚至有文化构建意识的主体看待,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文本。

二、主体视角观照的必要性

以往的有些古代文学、文论研究极其重视辞章学意义上的研究。这种研究强调以事实为根据,以考据、检索、梳理为主要方式,以清楚揭示某种术语或提法的发生演变轨迹为目的,即进行知识话语系统的构建,这是必需的,但这还不够,容易限制我们的研究视野,容易将研究脱离古人实际,也容易将学问“无趣化”“僵死化”。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本身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它不同于西方唯理的逻辑的文本,正如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中的《略论中国文学》一文所言,“中国文学亦可称为心学……文心即人心,即人之性情,人的生命之所在。故亦可谓文学即人生,倘能人生而即文学,此则为文学之最高理想与最高艺术……重生命,言性情,则无可尽言,无可详言……则心与心相通,亦不烦多言。……而且中国文学,必求读者返之己身,反之自心……一切文学皆自著者一己之性情出发。……中国文学实则为一种人生哲学。今必分文学哲学而为二,斯其意义与价值,唯各见其减,不见其增亦”。

钱钟书也在《中国固有的文学批评的一个特点》一文中把中国传统文论的一个基本特征概括为:“把文章通盘的人化或生命化。《易·系辞》云:‘近取诸身……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以移作解释:我们把文章看成我们同类的活人;《文心雕龙·风骨篇》云:‘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猷形之包气。……瘠义肥辞’;又《附会篇》云:‘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宋濂《文原·下篇》云:‘四瑕贼文之形,八冥伤文之膏髓,九蠹死文之心’;魏文帝《典论》云:‘孔融体气高妙’;钟嵘《诗品》云:‘陈思骨气奇高,体被文质’——这种例子,哪里举得尽呢?”即我们评论文学通常把风骨、气质、气韵、肌理这些本来是讲人的术语拿来讲文章,中国人对文学批评高度人化或者生命化。因此构建文史合一的文化语境与解读上的主体视角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操作上我们应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主体看待,从文本资料中还原出演说的主体。我们在解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不仅要发掘文本本身的意象、思想内容、辞章学意义上的修辞与风格等,更应探寻文本背后的言说者的主体精神,比如主体的人生旨趣、社会关怀、生存智慧等。只有这样,才能与文本对话,与古人对话。

三、案例分析

比如,韩愈的《师说》是中学的一篇“老课文”,笔者查阅了相关教学参考资料,一般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以中国自古以来的从师风尚导入新课,然后介绍作家背景,强调韩愈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在研习课文中,重点是翻译文言文和理清文本的思路,体会文本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当然许多教师会补充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的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皆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得出结论:《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单从文本的层面这样理解课文,没有错。但是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疏通文意之后,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去解读作品。比如:难道仅仅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师道”理解成课本注释中所注的“从师的风尚”吗?韩愈写作此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呢?

文章来源:《作家天地》 网址: http://www.zjtdzz.cn/qikandaodu/2020/0728/437.html



上一篇:走近作家赵丽宏
下一篇:亲历者说

作家天地投稿 | 作家天地编辑部| 作家天地版面费 | 作家天地论文发表 | 作家天地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作家天地》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